

利用AI换脸技术侵害肖像权、名誉权纠纷:
2025年7月,上海一网络博主小王(化名)发现自己的人脸照片被某软件用户未经授权,通过AI“深度伪造”技术移植到不雅视频的主角身上,并制作成表情包在多款社交软件中传播,对其个人声誉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。小王遂将软件运营方及直接侵权用户告上法庭,要求停止侵害、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与精神抚慰金。软件方辩称其仅为技术平台,已尽到“通知-删除”义务,不应承担主要责任。
本案涉及多重法律问题:
1. AI侵权的责任主体认定:根据《民法典》、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及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,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不能仅以“技术中立”为由免责。直接实施换脸行为的用户是第一侵权责任人。而软件平台若存在对AI滥用行为的默许、纵容,或未建立必要的审核、预警机制,则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。本案焦点在于平台的事前监管义务边界。
2. 赔偿范围的确定:受害人小王有权主张多项赔偿。一是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(如公证费、律师费);二是因名誉权、肖像权受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(如商业合作机会丧失);三是精神损害赔偿。法院将根据侵权行为的传播范围、主观恶意、损害后果等因素综合判定,尤其关注AI技术滥用带来的放大损害效应。
3. 维权与证据固定:在AI侵权案件中,证据固定至关重要。受害人应及时通过录屏、截图、区块链存证等方式保存侵权内容。同时,通过司法鉴定确定内容系“深度伪造”生成,并固定侵权内容传播的范围和影响数据(如浏览量、评论数)。向平台发送正式的侵权通知并保留凭证,是追究平台责任的关键步骤。
本案警示公众: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,技术应用的法律边界日益清晰。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AI技术侵害他人肖像权、名誉权、隐私权等,都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。网络平台必须履行主体责任,加强技术治理。公众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,应提升数字素养与法治意识,遇侵权应果断利用法律武器维权。


亚马逊向中国卖家推送重磅通知:根据国务院第 810 号令及国家税务总局 2025 年第 15 号公告要求,平台将在 2025 年 10 月 31 日之前,完成首次季度涉税信息报送,覆盖范围为 2025 年 7 月至 9 月的交易数据。 这标志着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正式进入落地执行阶段,平台经济税收监管迈入 “数据直连” 新时代。
事件总结:
1.时间节点 :
首次报送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31日,后续将按季度持续报送。
报送范围包括卖家身份信息(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、证件号码)及收入数据(交易数量、销售额、佣金等)。
2.覆盖范围:
涉及亚马逊全球20个站点的中国卖家,包括德国、日本、英国等主要站点,美国站因数据对接未完成暂未纳入。
无论卖家通过哪个亚马逊商城销售(如仅在美国站经营),均需报送信息。
3.合规影响:
税务数据透明化后,卖家需确保申报数据与平台报送一致,避免因差异引发税务风险。
历史数据暂不追溯,但若存在重大漏报或稽查,税务机关仍可能调取平台留存记录。
常见问题:
1、我是否需要采取任何操作?
您无需采取任何操作。亚马逊将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所需信息。
为确保您在报送报告中的信息准确,请确保您在上方的“所需信息"表格中的信息完整且为最新信息。重要说明:如您的账户信息已通过验证,基于您销售商品的商城所在地区的监管要求,对此类信息的任何更改将触发新的验证流程。
2、我是一名中国卖家,但我只在中国境外销售商品。我会受到影响吗?
是的。涉税信息报送要求适用于所有中国卖家,无论您在哪个亚马逊商城销售商品。
例如,即使您仅在 Amazon.com 商城(美国)销售商品,您的相关信息仍会被纳入涉税信息报送范围,并报送给中国税务机关。
3、报送信息会导致税负增加吗?
不会。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表示,合规经营者税负不受影响:
• 报送仅为信息同步,不改变现行税收政策;
• 中小微企业及低收入从业者的税收优惠政策仍可正常享受;
• 平台已代扣代缴的税费信息无需重复申报。

企业信用修复是什么?
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在企业已履行完相关责任,或案件已经结案的情况下,通过合规流程帮助企业修复不良记录,重塑企业信用形象,从而保障企业正常业务经营和长期良性发展。


2025年6月,国务院发布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,国家税务总局随后出台配套公告。新规要求所有互联网平台(包括境外平台)必须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和收入数据。
首次报送将于2025年10月1日至27日期间进行。平台报送的数据包括经营者的个人信息、公司信息、店铺名称、店铺收入、退款、净额等经营数据。税务机关将通过平台报送数据、银行流水和纳税申报三方进行交叉核验,实现“穿透式监管”。
如何应对新规?五大合规建议:
1.立即核对数据差异:比对平台流水与申报收入差异率(红线20%),确保差异率控制在±5%范围内。
2.清理收款账户:停止私户收款,注销冗余收款账号,实现公私账户分离。
3.补全成本凭证:向供应商补开发票,固定支出(如物流费、办公用品)必须在8月内补全票据。
4. 优化纳税主体:根据业务规模选择合适的纳税主体形式(小规模纳税人、一般纳税人、个体户)。
5.建立预警机制:建立“平台数据-申报数据-资金流水”三角核对机制,定期进行健康检查。

本月《企服月刊》聚焦于法律、知识产权、信用修复、工商财税等企业服务领域。通过深度的案例剖析与及时的政策解读,旨在为园区企业的稳健发展厘清迷雾、指明方向。企服月刊愿始终作为您身边的“指南针”与“守护者”,为您的每一次决策与前行保驾护航。青创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企服解决方案,始终伴您同行,共创未来!
更多企业服务
欢迎联系电话或扫描二维码咨询
让我们为您的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
联系电话:190 7615 2705
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

 
